講完IQ、EQ之後,似乎少了些什麼?
這時候好友熊爺(沒錯!就是那個『誰清醒誰痛苦』的大梗王),很「清楚」地丟了一個TED的演講,給我說:「介紹這個吧!」
一看,是創意教學的概念,這真的很不錯,以下會把這片演講分享給大家看。
但先轉回來,我們來看創意這件事。
我曾經閱讀過一項報導,有一名英國文學家,文筆非常好,他寫了非常多的書;終於,有一天他得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文學獎,大家當然也很熱烈地買了他的書,關注他的生活的人也變多了,
後來,很多英國讀者確認為他是一個騙子,而拒看他的書。
他做了什麼?很好奇吧?而答案也讓我頗驚訝,只因為他一直保有很規律的作息、早上一定早起運動、吃早餐、寫作而已。
英國人認為他寫的書,跟他個人的經歷相去甚遠,所以認為他是一個騙子。
這也說明一件事,部分看待藝術的角度為:「不經過苦痛,創作便無法產生。」的想法,是有某一程度的連接的;但事實上並非「完全」如此,就拿畢卡索來說好了,他並非是個歷經風霜的藝術家,應該可以說是被刻意栽培出來的天才,與梵谷那類型經過苦痛的藝術家又不太一樣。
所以我們可以說,創作跟敏感度與觀察力有關,而經歷就像我們去學校上課一樣,是一種創作的刺激。
然而,創意對家長而言是什麼?其實這個答案很多,但唯一大家都知道的,孩子總是可以丟出讓大人驚訝的想法、說法、動作,幾乎天天都來這麼一次;在包覆在他們小小身軀裡的,其實是連畢卡索都很羨慕的單純創作力,就看大人怎麼欣賞了。
小孩總有新鮮事
觀察孩子所需,上才藝課當摸索
「一個愛講話的孩子,應該怎麼教?」我在公園裡遇到一個媽媽跟我說,他的孩子總是不停地跟周圍的小朋友聊天、說話,但他不是全部的人都接受,而是固定幾個好朋友,被不認識的小朋友碰觸到,會非常不能接受,甚至會規定朋友不准跟陌生的朋友玩。
這個媽媽很驚訝,因為他常讓孩子去公園認識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於是,學校老師採取不停地給他換座位,擴展他交友的範圍,讓他減少小團體的現象。
瞭解觀察孩子可能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我們往往必需藉由其他人、某件事的觸發,才更容易瞭解孩子的特質與想法;在創意上同樣也是,就像你會發現孩子喜歡音樂,但他現在不一定具有學習音樂的能耐。
我們都看過很多帶去學才藝,最後半途而廢的實例,深入去瞭解,我們會發現原因是學習環境不成熟、課業加重、最重要的是──孩子無法完全負擔這些學習而放棄了;家長其實要有一個觀念,學齡前的才藝課,不是學習技巧,是摸索興趣、學習專注力的好辦法,等他自己有能力負擔這些學習、玩出興趣再培養也不遲。
跟孩子一起用紙黏土做馬賽克相框
創意的前途,需要堅持
我常看到創意人批評台灣環境對於創意的扼殺,其實我倒還滿樂觀看待的,有被提醒的事,就是有改進的機會;就像前述所說的,創意是可以從各個角度培養,同樣地,我也看到很多家長對於創意的恐懼──「將來靠什麼吃飯?」、「做這行感覺很不穩定」……等等,尤其在求學過程,成績往往是與孩子興趣相抗衡的抉擇。
這時家長的角色很重要了,我一直覺得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經歷,但不要加諸自身的願望在孩子身上,更不要試圖保護孩子的未來,因為總有一天孩子會自己走他自己的路,而那條路的風景,是不可能百分之百符合自己的想像,尤其是創意這一條路,真的比其他的職業還需要堅持、自制力,與行動力,所以他的人格培養更是重要。
好的品格力,會帶來更理智的堅持,而不是固執,這很重要;其次是幫助他釐清自己適合的區塊,創意這一塊的路很廣,光設計就講不完,而且你會發現各行各業走到最後,需要的就是創新。
所以請重視創意的培養,因為這項珍貴的財產,是人都會有,但大多數都在成長過程被磨滅殆盡,或許您去回想一下自己校園生活的片段,再看看現在孩子提早學習的負擔,或許我們還算是幸福的。
學校教育扼殺創意嗎?肯.羅賓森博士的TED演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VGKAIS7Q4g
在家教教兒:
上週末跟孩子在家做一個塗裝木製積木的小勞作,分享給大家。
材料:原木積木
壓克力顏料
木製積木是我小時候常玩的,雖然那時候已經是塑膠製了,但是今天要來玩一點特別的。
首先把其中一面塗上兩種顏色混合的顏料,我今天選擇的是漸層塗上,這樣可以跟孩子玩顏色接龍;例如,我現在拿一個紅黃混合的積木,請他找尋可以接續的顏色,繼續接下去。
接著在背面塗上黑色,我把他加一點白色的塗料。
等乾了以後,就可以玩了。
顏色接龍
也可以這樣接龍
其實塗黑有其他玩法,就是翻牌,跟玩翻撲克牌的意思是一樣的,讓小孩多練習記憶力、簡單的色彩混合分辨。
特別感謝:很清醒但不痛苦的大熊爺提供TED資訊。
延伸閱讀:
更多Daria的專欄文章都在玩媒體→http://www.onemedia.com.tw/post_list.php?autherid=2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