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北電影節的《經典數位修復系列》包含了三部台灣電影,分別是楊德昌1986年導演的《恐怖份子》、同年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以及蔡明亮1994年的作品《愛情萬歲》,這三部電影其實目前在市面上不難找到(甚至是網路下載),熱愛台灣電影的影迷們更可能已經看過了無數遍,但這次台北電影節以數位修復的方式重新放映這三部具有時代意義的台灣電影,實在還是令人特別興奮。
三位導演獨特的鏡頭美學在台灣電影史上占有不同的特殊地位,對於台灣社會結構的觀察更是有獨到的個人見解,小至人際關係大至政治社會的動盪,他們以隱喻諧擬的手段轉換成影像流動,記錄了台灣社會當下所面臨的問題,我認為好電影應該就是這樣,不斷的讓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對於人物與故事產生反思,當電影結束後再反省電影中人物與故事所帶來的疑問,然後讓觀眾在生活實踐中找到真正的答案,電影不只是生活的娛樂更是生活中的提問,更深度的討論才成就了電影的藝術價值(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嚴肅啦!)。
大體來說八零年代台灣新電影的興起造就了許多知名導演與經典電影,其中牽涉了許多社會因素與創作背景,其內涵龐大嚴肅,在此就不詳細說明,大家如有興趣了解可以去搜尋對照這方面的相關資料。而在提及八零年代台灣新電影就不能不提到楊德昌與侯孝賢兩位台灣電影史上的重要人物,兩位對於台灣電影有諸多貢獻,而今年台北電影節在《經典數位修復系列》中的三部電影就包含了兩位導演早期的重要作品,分別是《恐怖份子》與《戀戀風塵》,而今天要向大家推薦的是楊德昌在1986年導演的《恐怖份子》。
故事從清晨的一場槍戰中開始,一位摔斷腿的不良少女淑安(王安飾),在家中休養的某天,無聊翻看厚厚的電話簿,隨機挑了一個叫做李立中(李立群飾)的人,打了通惡作劇電話到他家裡,立中的小說家妻子周郁芬(謬騫人飾)無意接到這通莫名其妙的電話,因而掀起兩夫妻潛藏的婚姻問題,原本苦無寫作靈感的郁芬離開立中後,卻發表了冠軍小說【婚姻實錄】,原本不知為何老婆離開的立中閱讀了小說後竟意外發現事實始末。這整個過程,都清楚地看在熱愛攝影的有錢公子哥小強(馬紹君飾)眼裡,在虛構的小說與現實生活的狀態之間,兩對男女關係產生了對照與比較,形成了多重暗喻的疊合關係,兩線穿插,細密的融合與交織並直指相同的目標─輕描淡寫的生活悲劇,最後以看似雙結局結尾,推向了悲劇的極致,有如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事的備忘錄】中所提及的以輕顯重寫作手法,在冷靜批判的鏡頭下,富有濃濃的文學性手段,更積極的提出了導演觀點:現實的問題並沒有因此被解決,它依舊存在。進而延伸至被動的觀眾心理:我們應該積極的面對這樣的生存狀態嗎?
《光陰的故事》(1982)、《海灘的一天》(1983)、《青梅竹馬》(1985)到《恐怖份子》,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之前,是一次階段性的成功,片中除了集結實力派李立群、金士傑、顧寶明與謬騫人等人,也獲得當年金馬獎最佳影片、亞太影展最佳編劇與1987年盧卡諾影展銀豹獎的殊榮,與其2000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作品《一一》均為具有當代思維的重量級鉅作。
恐怖份子的一聲槍響,劃破了台北城八零年代某一年某一天的清晨,然後在那年某天的另一個清晨,又一聲槍響,恐怖份子殺死了幾百萬人口中的某些人,二零一零年的今天,他/她或許是你/妳或許是我,因為你/妳就是我的恐怖份子。
這是我看完《恐怖份子》後,在筆記本上寫下的一段話。
《恐怖份子》完成的那年我才剛滿一歲,距今二十五年後,以我現在的年紀來看這部電影所產生的衝擊與當時的必然觀眾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深深被楊德昌導演的影像語彙與劇本結構所震懾,如此雋永如此經典,不論是導演或是作品本身,刻畫了相當程度當時社會裡某些族群的樣貌。所以當年沒有參與到的現代年輕觀眾們,不要錯過這次能在大銀幕上再次看到好作品的機會喔!
文/金旺
延伸閱讀:
楊德昌
台灣電影筆記
2010台北電影節
想看更多金旺的專欄文章嗎?快去玩媒體!!-->http://www.onemedia.com.tw/post_list.php?autherid=33
留言列表